东方涉外律师网
中文版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商投资 >> 外资并购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面临东道国政治法律风险
[ 作者:桑百川 郭桂霞 来源:世界知识 点击次数:3681 发布时间:2007-07-12 13:24:48 ]
    跨国投资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居于首位的原因是公司本身存在管理缺陷和漏洞。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面临的最大环境风险就是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以及法律风险。

  对外投资千帆竞渡

  到2003年年底,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我国境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0.45%,境外企业资产总额1442亿美元,就业人数19.5万人(中方9.4万人),境外企业利润122亿美元。其中,1999年~2003年的境外投资是前18年的两倍多。这些境外企业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行业领域。另据中国商务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初发布的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6.2亿美元,到2004年底累计对外投资近370亿美元。2004年,流向采矿业的对外投资占52.8%,商务服务业26.5%,制造业13.5%,批发和零售业3%,其他行业4.2%。

  在对外投资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有,这为准备“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海尔:“绿地投资”的先驱

  海尔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在印尼等地投资);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计、生产、销售)。

  海尔“走出去”靠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即在逐步取得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开始推进国际化。1990年,海尔冰箱开始出口德国和美国市场,拉开了海尔产品进入海外市场的序幕。经过九年努力,海尔的营销国际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等出口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市场,共87个国家和地区,海尔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的生产技术也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等国家,还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斯拉夫、伊朗和美国等国投资设厂,并逐步推行海外投资的本土化,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范。

  海尔“走出去”过程中,采取了系统化的组合措施:

  首先,创立世界名牌。海尔给自己制定了许多严格的标准,如“产品零缺陷”,“物流零距离”,“仓储零库存”,“用户零烦恼”等。海尔的质量管理实现了瞬间的控制有效。在中国成为著名品牌后,海尔提出了“国门之内无名牌”的观念,认为在开放的市场上,只有是世界的才是民族的,要想成为民族品牌,必须在国际竞争中成为世界著名品牌。海尔着手扩大其世界影响,走向世界,争取国际权威质量认证,获得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以及欧盟、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多种产品认证,成为中国获国外认证证书最多的企业。在创立世界名牌的过程中,海尔的生产、技术、质检、环保、服务等多方面与国际接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品牌价值迅速提升。这为海尔进军海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建立国际化的营销网络。海尔确立了“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首先将产品打入挑剔的发达国家市场,在德国、美国获得良好声誉后,向西欧、日本、澳大利亚等更多的发达国家市场拓展,并以居高临下之势,迅速推向中东欧、拉美、中东、南非等市场。在海外销售过程中,主要依赖外国专营经销商设立营销网点,并建立国际物流中心,保证对海外经销商的产品供应,赢得了国际信誉。

  第三,构建国际化技术研发网络。海尔坚持技术研发目标国际化、技术研发课题市场化、技术研发成果商品化的原则,从一开始就引进德国的冰箱生产技术,并逐步培植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以资本为纽带,与国内众多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自己的研发体系。在海外,与许多大公司、技术中心建立交流、合作、协作网,建立东京、洛杉矶、蒙特利尔、悉尼、阿姆斯特丹以及香港等信息中心;建立东京、蒙特利尔、里昂等设计分部,根据国际市场信息,跟上国际技术潮流,开发本土化的产品。

  第四,建立海外生产体系。海尔坚持循序渐进的“走出去”战略,认为产品出口是“走出去”的初级阶段,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就要向技术输出、资本输出迈进,在海外投资设厂。1993年,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冰箱厂,形成了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罗来纳的美国本土经营体系,并实施海外投资生产、设计、营销等全方位的本土化,获得了较好的效益。1996年12月,海尔在印度尼西亚设立海尔莎保罗有限公司,占51%的股份,标志着开始生产国际化。此后,海尔抓住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外投资的有利时机,加快在东南亚投资的步伐。

  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

  海尔“走出去”的成功,与以下因素密不可分:长期把开发国际市场作为市场营销的战略组成部分,跟踪国际技术和产品信息变化,坚持高质量,以创造世界名牌为导向,根据各国用户的不同需求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致力于推行本土化战略,等等。

  中航油:跨国经营教训惨痛

  2004年底,曾被中国企业捧为“走出去”战略棋盘上过河尖兵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其60%的股权属于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油总公司),因总经理陈久霖在石油期权和期货投机中判断失误,累积超过5.5亿美元的亏损,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走出去”的企业打道回府,这绝不是首例。1982年嘉陵摩托率先走出国门,占领东南亚市场,但最终全军覆没;康佳集团2002年度关闭了四个海外机构,并对四个公司的长期债券性投资款项计提100%的减值准备;TCL集团在对越南投资三年后也宣告投资失败。跨国投资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公司本身的管理漏洞。

  中航油“折戟沉沙”,为意欲“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提供了惨痛教训:

  第一,跨国经营必须要建立内控和相互制衡的风险控制机制。要想在国外站稳脚跟,就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监测、控制和化解机制,加强海外风险监管。国有企业在设计、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时要同步考虑建立监督机制,监督的责任要到位,确保制定的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第二,企业必须重视对现金流量的监控和审核。要加强重大投资决策的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从事高风险业务以及对外收购兼并和担保等资本运营活动,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严格控制财务风险。

  第三,要正确认识道德风险。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尚未完成的时候,国有资产流失到海外,与企业管理者渎职、偷懒等败德行为息息相关。因此,“走出去”的企业必须加强对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控制。

  联想:跨国并购坎坷前行

  2000年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可谓风起云涌。华立收购飞利浦CDMA部门,TCL连续吞下德国施耐德电视公司、法国汤姆逊公司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京东方整合韩国现代显示器业务,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中海油收购印尼油田和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权益,上汽购买韩国双龙汽车,五矿收购法国诺兰达……通过跨国并购,一批国内著名企业踌躇满志,真正“走出去”欲与世界同行同行。但令人遗憾的是,渐成风尚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率不足60%。虽然以“跨国并购”方式对外投资能够比“绿地投资”新建企业速度快捷,但如此之低的成功率却也折射出许多问题。

  2004年12月8日,联想收购IBM PC业务这一事件轰动业界。然而,此次交易并不顺利,而是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巨大政治风险——国家安全调查和反垄断指责,以及并购后企业整合的困难。如果要达到并购成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东道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核心技术从而保护其核心竞争力,总是会以各种借口对国外企业对本国企业的并购加以阻挠。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热浪中,必须清楚地估计到东道国可能给交易设置的政治性障碍,因为政治风险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确定的成本。在进行并购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从目前的一些案例来看,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需要对国际格局、各国的贸易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能将跨国并购简单地看成是一个单纯的价格谈判问题。其实,大型并购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对谈判技巧和并购环境的把握远远要比商品买卖复杂得多。

  在联想并购IBM案接受国家安全调查的同时,有美国议员又提出:如果IBM将PC部门售与联想的交易得到批准,联想很可能借此取得美国PC市场的控制权。这表明,反垄断问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必须正视的。

  虽然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本身不涉及垄断问题,但是各国政府严厉禁止外国企业和产品垄断本国市场,也早已是“国际惯例”。作为意欲进行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一定要对东道国的并购法律法规以及特殊政策规定进行详尽的调研和了解。比如,关于市场集中度,美国和德国就采用了不同的测度方法。企业必须了解所投资的国家是以什么标准测定垄断的,否则遭受了反垄断调查还一头雾水。并购过程中,应该聘请精通并购的法律专家跟踪全程。如果因不了解东道国法律而使并购失败,不仅造成并购交易损失,也会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受损。

  根据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常做法,即使企业没有取得市场独占地位,也没有事实证明企业滥用了合并手段取得市场垄断地位,但只要依据合并企业所取得的市场地位,推断出合并可能会产生限制竞争的后果,就可以禁止合并。基于这些规定,要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往往需要研究准备以下资料:要证明并购并不损害竞争条件;要证明企业合并会促进生产合理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价格,增加消费者福利;要证明存在市场进入的潜在可能性。如果能够说明该市场没有进入障碍,或者只有很低的进入障碍,因而在潜在竞争存在的条件下,合并不可能造成其他企业进入的壁垒。

  可以说,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面临的最大的环境风险就是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以及法律风险,只有熟悉东道国的政治制度、民族理念,掌握东道国有关外国并购的法律,才能从容应对。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后,IBM原有的职工怎样调配,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并购后企业的变动必然涉及职工利益,而且业务整合也会影响职工的职位,特别是关键岗位员工流失,会给公司发展造成不利后果。为此,联想就要安抚IBM员工,争取留住优秀人员。

  并购企业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业务关联,联想与IBM也不例外,并购后就要涉及今后的业务整合、市场分工。如果并购之前没有仔细的筹划,就难免出现1+1<2的结果。联想并购IBM PC业务之前做了精心的准备。

  跨国并购还是两种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许多跨国并购的失败都与企业文化冲突有关。联想集团候选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坦言:并购后企业文化的整合面临巨大风险,必须花精力使整个公司的架构、队伍越来越像一个整体,从两个队伍两班人马、两种文化变成一个整体,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对公司的盈利有所贡献。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快明确新公司未来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

  对外承包工程大显身手

  近年来,我国建筑承包行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承包工程市场上拥有了良好声誉和业绩。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葛洲坝集团、中国水利电力总公司等一批大型海外工程承包公司迅速成长起来,并积累了丰富的海外经验。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74.7亿美元;到2004年底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140.3亿美元,合同额达1562.9亿美元。

  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葛洲坝集团)是2004年首次登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行榜的中国企业之一。在管理型、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一型三化”发展战略指导下,葛洲坝集团“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其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信誉和收益。自1995年以来,已先后独立承建尼泊尔波迪科西水电站、老挝北方四省供水及卫生工程和泰国曼谷第六水厂马哈沙瓦特输水泵站工程等。其中老挝北方四省供水工程已按期竣工,并被亚行评为优质工程。2000年又在老挝、伊朗等国签订供水、水电站、公路等多项合同。2001年,在老挝乌都木塞、巴塞、南塔等三个供水工程、伊朗莫拉萨德拉水电站土建工程和老挝国家二号公路工程等一批项目中中标。2003年,又签约了目前中国公司在科威特承包的最大金额的供水项目科威特苏比亚配水工程。葛洲坝集团的足迹已经遍及南亚、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美洲等地区。

  葛洲坝集团在对外承包工程中屡战屡胜,得益于它自己多年来在国内工程项目承包市场中积累起来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完整的规划和统一实施的策略,以及在市场定位和项目管理上的经验。

  “边缘渗透市场战略”

  具备对外承包工程能力的国内承包商,必须重视国际投资中的市场区位选择。葛洲坝集团在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之初,把市场重点放在周边国家,将泰国、老挝和尼泊尔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开拓市场。资金技术实力逐渐雄厚以后,集团又提出了“立足南亚、东南亚,进入非洲和中东、逐步涉足拉美”的市场目标,要充分发挥在建项目的辐射作用,巩固现有市场,同时根据市场细分,进一步开拓有水电开发潜力的市场。

  亚太市场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但作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仍将继续成为世界最有活力的工程承包市场。特别是日本、韩国经济形势好转,东南亚国家经济恢复,以及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对这些地区的资金扶持,都将使亚太地区成为吸引国际承包商的一个兴奋点。葛洲坝集团注重研究这一地区工程承包市场的不同特点,依赖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分别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

  中东市场 中东国家石油美元基础雄厚,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将加快油田开发、输油输气管道的铺设、石油精炼以及石油化工的深加工项目的维修改造等,中东地区将迎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期。另外,随着伊拉克重建工作的开始,将会使该地区再现工程建设的高潮。而这些地区本地的承包商技术水平和工程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这就给我国承包商提供了契机。但是,政局不稳、连年战争也使海湾各国的工程承包市场变动不居。葛洲坝集团在中东市场承包工程中把政治风险评估放在第一位,高度尊重民族宗教习惯,只选择那些与我国存在良好政治外交关系的国家作为对外工程承包的目标市场。

  非洲和拉美市场 非洲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电力和供水上,且有很多国际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和援助。其投资区位主要集中在南非的留尼旺,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西非的尼日利亚。但是,投资非洲的风险也很大。政局不稳是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只有经过深入透彻的可行性分析后才能谨慎进入。在拉美地区,在石油、天然气的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多的合作机会,但距离和成本问题是我国企业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欧美市场 西欧建筑市场虽然有很大的投资机会,但是存在较大的市场准入障碍。北美市场对工程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虽不存在高市场进入壁垒,但是对我国承包商来说确有技术障碍。依葛洲坝集团的研究,我国承包商可以考虑主攻以东方古典建筑为特色的中小型建筑项目,发挥竞争优势,战略性入驻。

  以质取胜

  国际工程承包非常复杂,合同主体和适用法律多国性、货币币种多样性、建设周期长期性、施工手续繁琐性等,都对所承包工程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葛洲坝集团深知质量对于工程承包行业的重要性,完善了海外工程项目经营管理决策机制、项目经理责任考核机制,以及人力、资金、设备等资源配置过程监控机制,并严格按照这些制度加强在建项目的合同和成本、质量与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监控和管理,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以人为本

  对外工程承包涉及许多国家的法律和大量不成文的“国际惯例”、工程发包方式的变化以及高新技术在工程承包中的使用,这些都要求承包公司必须具有充足的懂技术、会外语、熟悉相关法律、精通国际商务同时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外经人才队伍。葛洲坝集团曾因人才短缺,尤其是项目经理和高级技术、商务管理人员匮乏而在对外工程承包中遭受挫折。后来,企业加大投入,采取送出去培养、请进来培训、实践中轮岗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机制选拔人才;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来稳定和留住人才。培养和储备人才是其成功开展对外工程承包的关键。

  对外劳务合作迎来快速发展期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累计326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271亿美元,外派劳务累计超过294万人次。2004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4.8万人,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总数为53.5万人,分布在餐饮、卫生、建筑、纺织、家电、机电、化工、制药等众多行业,遍布中东、东南亚、拉美、澳大利亚、美欧等地。对外劳务合作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发海外资源、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增加出口创汇、传播中华文明、增进友谊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劳工组织(ILO)在2004年国际劳工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活跃在各国的外籍劳工达8090万,并逐年增长。而中国合法境外流动就业人口总量53.5万人,尚不足国际市场份额的1%。对外劳务合作潜力巨大。

  目前,经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境外就业中介公司已有360多家,商务部监管的劳务合作机构有2000多家。两套管理模式不同:商务部监管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管辖的中介公司,在劳务项目开始谈的时候就介入,负责全程“一条龙”管理和服务,对于协会会员公司管理严格,限制高收费;而劳动部下辖的公司属中介性质,进入门槛低。海外劳务中介机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同时拿到了两家的经营许可证。

  进一步规范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打击非法劳务输出,将有利于推动对外劳务合作事业的发展。

  市场相对集中

  目前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医疗服务业,重点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约旦、俄罗斯等国。

  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领域,占据着我国对外劳务市场的半壁江山。由于制造业劳动强度大、待遇相对低,发达国家制造业工人短缺严重。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最近几年也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也出现了劳动力短缺问题。我国的制造业技工工资低、工艺水平高,深受海外青睐。

  交通运输业的劳务输出以海员为主。我国近年年均外派海员3.3万人次,外派高级船员的比例正逐年增加。目前,我国持证的远洋高级海员约3万多人,我国海员的素质及培训发证体系正得到国际海事组织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在海员劳务输出领域将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建筑业劳务输出量逐年增加。我国对外建筑劳务量已超过劳务输出总量的1/5。虽然9.11事件后全球经济遭受打击,建筑业的投资呈整体下降趋势,但发达国家、中东产油国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建筑专业人才仍有一定的需求。我国的建筑专业人才因为技术好、工作效率高等因素,在全球劳务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发达国家医护人员严重短缺,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对医护劳务的需求正快速增加。我国的医护人员资源丰富,供应潜力很大。

  从国别市场看,新加坡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劳务市场之一,目前有十多万名中国劳务人员在新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电子加工、制造业和护理业。

  日本也是我国传统的海外劳务市场,近年来有迅速增长之势。在日本的中国劳务人员从事的行业较广,包括机械制造、纺织加工、IT业以及食品和水产加工业,其中又以后两类工人居多。据承包商会中日研修生协力机构统计,近几年我国输日研修务工人数稳定在年均2万~3万人。

  向韩国输出的劳务人员,业务集中在制造业、渔业和建筑三个领域。

  以色列经济发达,劳动力短缺,对建筑、农业及家庭护理等行业外籍劳务的需求比较稳定。但近来由于以政府实施了鼓励雇用本国工人、限制外籍劳务的政策,外国劳务人数逐渐缩小。

  约旦是我国在中东地区开发的新兴劳务合作市场。截至2004年底,我国在约劳务人员超过8000人,90%以上是服装、成衣加工业的熟练工人。我国外派约旦劳务占当地外籍制衣工人的75%,中国工人技术好,工作效率高,受到当地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欢迎。

  提高劳务人员竞争力

  技术限制和区域限制是中国扩大劳务输出的两大难题。

  在发达国家,受教育程度高的专业人才普遍受欢迎。欧洲、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都制定了专门政策,吸引高级专业人士来本国就业,如给予“优先配额”、加快就业审批手续、提供长期居留权、为其配偶提供就业许可等;而各国对技术和专业水平不高的初级工人限制逐渐增多。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5.8%的受调查者认为,东道国外籍劳工政策限制是对外劳务合作行业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其他制约因素是劳务人员的外语水平和技术能力(53.4%)。

  加强政府间的沟通,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需求寻找适宜的劳动力输出方向,并为劳务输入国培训特色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进一步疏通合法的海外劳务输出渠道,中国的对外劳务合作必然迎来快速发展期。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海外购并“必杀技”
下一篇:  外资并购中的股权并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 东方涉外律师网 (C) Copyright 2008 Exla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966号 客服电话:+86 21 135 8597 7056 客服邮箱:kingward.ga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