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涉外律师网
中文版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贸易 >> 典型案例
探索金融控股公司的中国模式
[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308 发布时间:2013-05-20 10:30:19 ]

7月6日下午,“探索金融控股公司的中国模式”———普华永道上海世博圆桌会议系列之二在上海世博会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馆举行。此次圆桌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如何加强资本流动性管理、会计并表处理、风险内控、部门间的多头协调监管、法律法规制定等热议话题。


与会专家介绍了国内外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与发展动态。从投资角度,混业经营是提高金融产业资源配置,提高资本流动性和效率的优化运营模式。然而,系统风险、内幕交易和利益冲突、财务杠杆比率过高、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等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2008年由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使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在业界和各国政府监管层面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巴塞尔协议II预期出台,将对混业经营的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财务杠杆比率及风险控制等运营指标提出更严格的标准。此次圆桌会议中,与会专家对美国、日本、香港等成熟金融市场的案例作了介绍,共同探讨了当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市场环境、监管环境、运营模式、会计制度、风险内控等话题,希望通过国际化的视野,探讨“中国模式”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目前我国两类金融控股模式包括:金融机构形成的控股集团,比如光大、中信、平安;产业资本投资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比如山东电力集团、海尔集团等。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混业经营”。


虽然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资产占整个金融机构的资产比例不到10%,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公众金融资产的增加,公众对理财的综合需求变得更加丰富与多样化,这都将进一步推进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同时,国家在监管层面,也在努力推进对这一金融发展趋势的引导和监管,例如,2010年3月22日,《央行八大举措促金融业健康发展》指出,将继续扎实开展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控股公司及交叉性金融工具等领域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研究分析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和产融结合等问题,提升金融风险评估预警水平。


此次圆桌会议通过对国际新监管政策的分析,以及在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成熟金融市场的案例分享,与业界同仁共同探讨当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市场环境、监管环境、运营模式、会计制度、风险内控等话题,旨在以国际化的视野,把脉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同探索混业经营的“中国模式”。


普华永道中国区金融服务主管合伙人容显文认为,混业经营主要风险来自于IT系统的风险、信誉风险、产品的适合性,以及系统性风险。其中,信誉风险对于一家企业至关重要,“美国目前已有近200家银行倒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信誉”。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全球经济增长新格局日渐清晰
下一篇:  跟单信用证诈骗的常见方式及防范对策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 东方涉外律师网 (C) Copyright 2008 Exla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966号 客服电话:+86 21 135 8597 7056 客服邮箱:kingward.ga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