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对策
(一)大力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采用那种货币涉及企业及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中所面对的临汇率风险、交易成本和经济效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此类国家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可接受程度较低且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面临较大的外汇风险以及货币风险。如果以沿线国家货币进行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而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风险,增强我国进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大力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需要银行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一方面需要扩大海外机构的人民币融资业务、结算业务,完善沿线国家的海外分支机构布局使其平衡布局,在分支机构建设及基础设施方面疏通人民币输入输出渠道。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人民币发挥国际储备货币的作用,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可接受程度。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模式,创新人民币跨境服务体系。


(二)积极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


传统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通常为单笔贸易融资而在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一个“一带一路”战略新的经济形势下。过去停滞在初级类别的出口形势已然扭转,转而追求附加值空间更显著的高级制造产品,技术含量不断累加,且带有大宗、资本性、制造等色彩。所以,进一步升级出口结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核心要务是对规模化、成套产品加大权重,尤其是关于机电类物资投入更大规模。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升级使得结构性贸易融资需求不断高涨。因此商业银行适时拓展结构贸易融资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符合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首先,对于客户方面,商业银行需要按照其消费类别的差异予以分类,之后采取异质化服务方案,与其具体诉求相对应。比如,当企业需借助本币购汇操作完成信用证项下的向外支付任务时,如果同时存在汇率风险,商业银行可为这部分企业推介海外代付加远期购汇组合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在为客户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让银行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收取利润。

其次,商业银行应不再依托单一结构融资积极寻求多元融资结构带来的优化效果。商业银行需要按照客户提出的期望条件,对其设置专门的产品建议,满足其融资要求,对汇率、信用等多种风险因素进行相关管理。

最后,及时了解国际贸易结算特征并做出调整。围绕客户潜在需求,研发适应市场的结构性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整合、开发境内外联动相关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三)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合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政策的积极推动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依然存在创新能力不足,风险管理不完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占比较小等问题,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相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重视程度低。在融资方式上主要集中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并没有根据经济发展环境及市场需求创新产品,种种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出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也呈现高速发展状态,进出口企业融资需求及融资意愿不断高涨但我国商业银行不合理的国际贸易融资结构难以满足客户融资需求,更加对我国进出口贸易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目前,“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带动了商业银行在沿线国家的海外机构布局,但海外布局依旧存在分布不平衡现象。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加强与沿线国家海外分行及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寻求与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新平台的合作机制,加强在汇兑、结算、融资、多币种清算等领域的合作。创新贸易融资产品、完善贸易融资模式,实现境内行与境外金融机构的联动合作模式。


(四)创新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创新“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在过去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中商业银行承担的角色往往是提供的单一、简单的跨境金融服务,而在与“一带一路”沿线进行进出口贸易时,企业在金融服务需求方面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对一站式、一条龙跨境金融综合服务需求高涨。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属性分析,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务必以线上平台建设同业务相关者建立互动渠道,确保各方参与时带来共享效果。银行将各种凭证综合起来,以电子类型的存在方式取代原有凭证,超过区域、行业等限制,让交易管理更加统筹。

商业银行今后务必对这一方面加大投入,积极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境外分支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满足“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应重视交易银行的发展,通过提供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以及所涉及到的与现金资产管理相关业务,在符合监管规定的基础上为按照客户需求为其提供定制化、针对性的跨境金融服务。


(五)加强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不同国家国别风险差异巨大。传统贸易国家主要为欧美发达国家而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的贸易伙伴为发展中或新兴市场国家,其法律法规、金融市场、货币体系、监管制度、开放程度均不健全。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贸易融资风险更加复杂。银行需要形成更完备的风控体系,从多个维度强化隐患管理,它意味着风险管理应包罗机构所有层级的所有门类。整个风险管理任务强调对信用、市场等风险因素予以统筹监控,并且相关负责部门也需要在管理框架内处理其相关工作。按照指标评估风险情况整合汇总,再凭借业务间关联度分别予以控制。无论是存在区域差异性,还是存在产品特点差异,银行都需要进行协同管理全面贯彻风控目标,商业银行应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具体风险做出相应的辨别、评判并采取妥善的风控方案加以应对。

最初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业务不属于授信管理范畴。前期阶段融资手段同结算之间并未出现密切联结,这就造成结算、授信被分离处置的情况最终使两项业务互相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由于贸易手段不断丰富,结算方面也由于需求导向而表现出活跃和效率等特征,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结算手段的升级,并致力于加强客户融资操作便捷性。

关于管理类别、程序改良等任务,银行需要将审批制度纳入授信范畴对进出口贸易企业采取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授信管理途径,由此将其和普通客户管理分开设置。关于国际贸易融资企业设计出专门的围绕现金流、营销利润等指标展开的授信活动。侧重其竞争者、产品、贸易网络、信用数据等方面的考量,对授权政策予以差别化,并在相关程序上予以统筹升级,最终让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执行效果得到充分保障。


(六)建立高素质国际业务团队管理体制


国际贸易复杂多样,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诉求,因而商业银行想要涉足该领域,务必在产品、服务上有所创新,并且工作人员也应当打造自身专业能力。特别是针对带有创新特点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同时存在国内国外综合业务属性的情况下,人才考验会是最为显著的。现阶段中国境内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专门创新该业务领域的人才队伍,关于相关法规、推广、税务、金融保险等都能综合掌握的人才比较稀缺,亟需加紧培养和引入高素质人才,使商业银行实务工作更具备多元功能特征最终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

一是形成完备的训练机制,在早期阶段由线上授课、内部宣传等方式培养理论知识之后再进入实务训练阶段,经过轮岗、外派等训练方式提高国际业务团队的综合素养;二是人才素质的重点提升,按照各个业务程序本身对工作素质的要求进行专门的人员素质教育,特别在规范性方面,杜绝由于道德问题带来的隐患损失。至于高精尖人才,则要将目光放置在创新层面,借助思路拓展让业务获得先进性满足市场最新需求以此带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乃至国际业务的改良升级;三是可靠的互动共享机制,业务团队应当对相关信息做出充分把握,只有这样具体规划才不会偏离市场轨道。一线工作者势必接触市场最频繁,所得信息也属于一手资料,更有可研究性,但真正规划产品线的则是高层,不能够直接接触客户群体,捕捉相应讯息。因而规划环节必须借助数据搜集者将数据上传,为具体推广方案做准备。以此为前提,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应当将内部融资业务建设与外部政策趋势相结合,一面积极迎合新政策导向,一面打造专业内部队伍,创新相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