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非经贸合作 |
金融危机既给中非双方带来诸多挑战,也给双方提供了改变各自发展模式、加深彼此合作的机遇。
伴随中非经贸关系迅猛发展,近年来大批中国企业进入非洲,为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非全天候友谊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
同时,中非间密切的经济交往,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非洲,也引发西方某些势力的忌妒与恐慌,并抛出“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等奇谈怪论诋毁中国形象、离间中非关系。事实上,这类谬论相当不堪一击,因为与有数百年血腥殖民掠夺史和数十年新殖民主义压榨史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非但未曾殖民非洲,更从未干涉非洲国家内政,还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向非洲国家提供各种力所能及、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帮助;全天候的朋友理念已渗入中非人民内心深处,西方的恶意攻击在非洲并无多大市场。
非洲经济发展态势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十多年间,非洲经济一直处于较快增长时期。据统计,2000-2008年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5%。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也对非洲经济构成较大冲击,特别是对南非、埃及、摩洛哥、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冲击极大,导致非洲经济2009年增速降至2%以下,但非洲走出危机的步伐相对较快。一些权威机构预测,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出口强劲反弹的影响,2010年非洲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4.5%,2011年有望升至5%以上。
着眼于非洲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旺盛,对外国资本的需求旺盛,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必须看到,非洲过去十多年间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建立在大量出口资源类初级产品的基础之上,其发展基础相当脆弱。而且,长期以来,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主要由国际金融机构制定,发展资金严重依赖外援,自力更生、自主发展仍然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变成现实。
从较长的历史视角看,非洲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所处的边缘化状态不仅没有改观,还有恶化趋势。上世纪80年代非洲GDP总额占全球GDP总额的4%,目前只有约2%(约1.6万亿美元),相当于巴西的水平;非洲的贸易额80年代初约占世界贸易额的近5%,2002年降至不足2%,近年来虽有所回升,但也只有3%左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