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两张脸

一提到跨国公司,我们会很自然地将其与这些词连起来——实力雄厚、技术先进、产品和服务高质量,等等,因此对它的信任度极高。而且,中国的消费者还把这种高信任度甚至是崇拜给予了跨国公司在华的企业。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在中国的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弱化其社会责任的事件不断被披露,跨国公司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能在母国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较好履行社会责任的跨国公司,为何一进入中国市场就“变脸”了呢?这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进行商业贿赂

十几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行贿事件呈上升趋势。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在最近十年里至少调查了约50万起腐败案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企有关。外企行贿这股暗流,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和正常的交易秩序,扭曲了资源配置,助长了社会商业风气的恶化。

  其实,追求高额利润才是跨国公司行贿的内在动机,而中国社会商业环境存在缺陷只是其行贿的外在条件。同时,一味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贿赂行为归因于中国的商业环境,这在认识上也是肤浅的。


  非法避税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处于亏损状态。然而长久以来,外商投资企业中一直存在着“长亏不倒”和“越亏损越投资”的现象,这与正常的商业逻辑相悖。这一“谜局”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名亏实盈!国家税务总局的反避税官员认为,2/3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的亏损,是其为了避税而人为制造出来的。近几年来,外商投资企业的非法避税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税收损失在300亿元人民币以上。

  非法避税得不到及时、有效制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我国反避税方面的经验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相关人才匮乏,总之能力有限,因此对外商投资企业逃税的打击力度不够。二是地方政府有着巨大的招商引资冲动,把招商引资规模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在千方百计地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过程中,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各种各样的关照,迁就外商投资企业的要求和行为,对于外商投资企业非法避税熟视无睹,惟恐对此进行打击会影响外商的投资热情。三是我国自上而下地(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设置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至今,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与内资企业的所得税仍然存在差别,“双轨”并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互相攀比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待遇,甚至超越权限给予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很可能对外商投资企业非法避税行为给予袒护,造成它们非法避税泛滥。


  涉嫌垄断

  从近几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商务部编制的《中国外资统计》的数据看,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2.28%上升到2005年的36%左右,外商投资企业的总体市场地位在不断上升。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商投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感光材料行业,1998年以来,柯达出资3.75亿美元实行全行业并购,迅速获取了中国市场的较大份额;2003年10月,柯达又斥巨资收购了乐凯20%的国有股,从而全面控制了我国数码冲印市场。在移动通讯行业,摩托罗拉、诺基亚和爱立信三家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半数以上。在软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基本上控制了国内大中城市的饮料市场。在啤酒业,国内生产能力超过5万吨的啤酒厂合资率已经达到70%。在装备制造行业,跨国公司纷纷控股并购我国的地方龙头企业——英国伯顿电机集团并购大连第二电机厂、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并购沈阳凿岩机械公司、德国依纳公司并购西北轴承、新加坡威斯特电机公司并购大连电机厂、博世公司重组无锡欧亚柴油喷射有限公司、约翰•迪尔控股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西门子公司并购锦西化机的透平机械分厂、美国卡特彼勒并购山工机械公司、凯雷并购徐工机械,等等,逐步取得市场领先地位。


  劳工标准偏低

  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在华的企业工资高、福利待遇好,注重个人能力,重视员工培训,发展机会多,为很多大学毕业生所向往。但是,也有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没有严格履行中国的有关规定,任意降低劳工标准,逃废企业本该对员工承担的责任。2004年2月9日,美国全国劳工委员会等机构发表了一份报告,指责沃尔玛公司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地区的数家供应商存在工作环境恶劣、克扣工人工资、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强迫工人加班等情况。2005年九十月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总工会的执法检查中发现,沃尔玛中国分公司在深圳、大连、北京、福州等18个城市的37家商店均未建立工会组织。类似沃尔玛降低劳工标准的做法在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中屡有发生。


  产品安全不达标

  在产品短缺年代,外商投资企业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不仅节约了大量外汇,而且大大缓解了中国的市场供给短缺。在消费者眼中,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质量可靠、性能稳定。因此,外商投资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更强,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但是,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并非全部尽善尽美,存在质量、安全隐患问题的产品屡屡出现在中国市场上。仅在2005年,就有十几起跨国公司产品安全不达标问题被披露――亨氏食品中发现苏丹红1号、宝洁SK-II虚假广告、卡夫“乐之”饼干被指责含有转基因成分、肯德基调料中发现苏丹红1号成分、强生系列婴儿用品被发现含石蜡油成分、联合利华“立顿”速溶茶被发现含有超标氟化物、索尼“问题相机”、雀巢“碘超标”、本田“婚礼门事件”等,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向来以质量求生存、视客户为上帝的外商投资企业降低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消费者健康,甚至在产品质量问题曝光后百般抵赖狡辩,不肯为消费者提供补偿。


  向中国转移污染

  有些跨国公司将污染严重、耗费资源多的企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国,恶化了环境和生态系统,加重了我国的环境压力,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全部“三资”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中,外商投资于PIIS( 在生产过程中若不进行治理就会直接和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的产业)的企业共有16998家,工业总产值4153亿元,从业人数295.5万人,分别占全部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0.23%、5.05%和2.01%,占“三资”企业相应指标的 30%左右。其中,投资于严重的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7487家,工业总产值1984亿元,从业人员118.6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0.10%、2.41%和0.81%,占三资企业相应指标13%左右,占PIIS相应指标40%以上。这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已对中国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分析题:

  1、跨国公司在中国有哪两张脸?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中国政府及企业如何应对那张阴暗的脸?